黑头鳾

雀形目

黑头鳾 Snowy-browed Nuthatch(拉丁学名:Sitta villosa )

别称:松树儿、贴树皮、桦木炭儿

属种:雀形目(Passeriformes) 鳾科(Sittidae) 鳾属(Sitta leucopsis) 黑头鳾种(Sitta villosa)

概述:黑头鳾是小型鸣禽,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,善于鸣啭,叫声多变悦耳;离趾型足,趾三前一后,后趾与中趾等长;腿细弱,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;雀腭型头骨。顶黑色、眉纹黄白色,头颈短,尾短。常在树干、树枝、岩石上等地方觅食昆虫、种子等。在洞中筑巢,冬季有储存食物习性。是唯一能头向下尾朝上往下爬树的鸟类。栖息于低山至高山的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中。食物为鞘翅目、金花虫、步行虫、胡蜂、鳞翅目幼虫、膜翅目和双翅目幼虫等。分布于中国、朝鲜、俄罗斯等地。

描述:体小(11厘米)的鸸。具白色眉纹和细细的黑色过眼纹。雄鸟顶冠黑色,雌鸟新羽的顶冠灰色。上体余部淡紫灰色。喉及脸侧偏白,下体余部灰黄或黄褐色。似滇鳾但眼纹较窄而后端不散开,下体色重。亚种bangsi较指名亚种下体橙褐色重。

虹膜-褐色;嘴-近黑,下颚基部色较浅;脚-灰色。

叫声:似责骂的沙哑schraa声,圆润的成串管笛声wip wip wip;短促鼻音quir quir。鸣声为一连串上升的纯哨音。

栖息环境:黑头鳾多生活于寒温带低山至亚高山的针叶林或混交林带。

分布范围:中国北方及东北的特有种,边缘性分布于朝鲜、乌苏里流域及萨哈林岛。

分布状况:亚种bangsi罕见于甘肃中部及邻近的青海及四川。指名亚种从甘肃南部至吉林及河北的山区松树林。

生活习性:本属的典型特性。常成对或成家族群活动,有时亦见单独或与其他小鸟混群。性活泼,行动敏捷,能沿树干垂直向上向下攀爬,并像啄木鸟一样边攀行边啄木,能沿树干上下跳跃,啄食树干和树皮缝隙中的昆虫,习性和其他鳾相同。食物为鞘翅目、金花虫、步行虫、胡蜂、鳞翅目幼虫、膜翅目和双翅目幼虫等。所食昆虫占总食量的50-90%以上,以食害虫为主,故亦同样保护着森林。

繁殖方式

繁殖期4-7月,营巢于树洞中,能自己啄洞,也能利用啄木鸟的洞穴,巢材亦为多种树皮,并敷以兽毛及鸟羽等,每年产卵一窝,每窝产4-9枚,多为5-6枚,卵呈白色、被有朱红色,紫红色斑点,多集于钝端,亦具有修巢能力,能衔泥土修整洞内壁使其平整。孵卵期15-17天左右,育雏期17-18天左右。

亚种分化:黑头鳾(3亚种)

1.黑头鳾甘肃亚种(Sitta villosa bangsi)

2.黑头鳾高丽亚种(Sitta villosa corea)

3.黑头鳾指名亚种(Sitta villosa villosa)

保护级别: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(IUCN) ver 3.1 2009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——低危(LC)。

4
上一篇:

白脸鳾

下一篇:

斑舌兰-兰科兰属

相关文章

  • 黑头金翅雀拉丁学名 Yunnan Greenfinch黑头金翅雀地理分布 中国。黑头金翅雀繁殖方式 卵生。黑头金翅雀习性 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针叶林中、农田、河滩、村落附近,结小群活动, 留鸟,种群数量不普遍。黑头金翅雀体形特征 中国有两亚种,指名亚种头、尾黑褐色,除中央尾羽外,其余尾羽金黄色, 翼黑褐色,有金黄色翼斑。..